白疕(银屑病)
白疕是一种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在红斑基础上覆以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有薄膜及点状出血点。古代文献记载有“松皮癣”“干癣”“蛇虱”“白壳疮”等病名。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
病
因
病
机
本病总因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所致。初期多为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阻于肌表;或兼湿热蕴积,外不能宣泄,内不能利导,阻于肌表而发。病久多为气血耗伤,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或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冲任失调,营血亏损,而致本病。
★
火针治疗
血瘀证主症
皮损鲜红,新出皮疹不断增多或迅速扩大,瘙痒较重;可伴有心烦易怒,咽部部血,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或绛,脉弦滑或数。
治则
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操作要点
点刺法或散刺法。一般选用皮损处或大椎、膈俞、肝俞、肺俞,施术者在被刺部位或其周围用推、揉、挤、捋等方法,使局部充血,用三棱针或其他针具点刺时,用一手固定被刺部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3~5mm,对准所刺部位快速刺入并迅速出针,进出针时针体应保持在同一轴线上,点刺后可放出适量血液或黏液,以中等出血量为宜,刺血后可配合拔罐,留罐5~10分钟后,用干棉签擦去血液,针孔再次消毒。
疗程
隔日治疗1次,3~5次为1个疗程。局部可酌情配合艾灸、温针灸治疗以温经通络。
按语白疕相当于现代医学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白疕》记载:“此证俗名蛇虱,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本病多因情志内伤或饮食失节,气机壅滞,郁久化火,毒热伏于营血,或复受风热毒邪而发病;若病久或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或经脉阻滞,则气血凝结,肌肤失养。括其病机,总不外气血之失调,初期气机郁滞,血热偏盛,表现为“血热”,随病情发展,血热耗气伤津,表现为“血燥”,热扰营血,郁久不解,则耗伤阴血,血行不畅,则瘀血内阻于经络肌肤腠理,形成“血瘀”之证。据《灵枢·小针解》指出:“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即凡郁滞过久的疾病均可用刺络放血治疗。又如《素问·调经论》也说:“气有余则泄其盛经,出其血。”“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说明了气血与经络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经络气血郁滞、经气不畅时当用刺络放血的方法加以疏通。又如贺普仁老中医所说:“凡诸证气机不调、血脉凝涩之顽证,非毫针微通所及。”故贺老提出“以血行气”“以血带气”的刺络放血法,以强令血气经脉通行,逼邪气随血外出,以祛瘀通闭,疏通脉络,使经气通畅,营血顺达,起到血行气通、血气调和之目的。正所谓顽疾痼疴,其血气凝涩,如泥淤渠道,非强力掘而不通。配合艾灸、温针治疗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血瘀证表现为气血凝滞于经络肌肤腠理,阴邪初现,血瘀即为阴,有赖于气之推动,如《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又如《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血气寒则凝聚不通,故借艾灸、温针灸之火热,得温则流通,“以热引热”,可助气血通行于经络。
注意事项
●被刺部位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围产期妇女及婴幼儿慎用。
●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患者不宜用。
●操作必须迅速、轻巧,不可深刺,避免刺伤动脉。
●对初治患者应进行解释,以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皮肤状况进行密切观察,其中包括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血痂及抓痕等,如出现原有皮损加重或出现新发皮损,应立即停止放血治疗。
●注意血压、心率变化,注意晕针或晕血的发生。
●出血较多时,患者宜适当休息10~30分钟后离开。
●医者避免接触患者所出血液,注意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放血处当天不宜着水,以防感染。
●白疕血热,由于处于进行期,存在同型反应,一般禁用放血疗法。
●严重的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应视病情及患者体质情况而定,一般不做放血治疗。
●贫血、大失血、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
●皮肤严重糜烂破溃处、明显感染部位禁用。
●面部三角区、眼周慎用本法。
●血管瘤部位、原因不明的肿块部位禁刺。
●传染性疾病、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者不宜使用本法。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皮肤病火针疗法》(李领娥,杨素清,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等各大网站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kqk.com/bdfnzym/1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