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文略义丰
《阿弥陀经》乃一切圣凡同修之道,亦决于现生了脱之法。文虽显略,义极宏深。古德欲人皆修习,以故列为日课……
《阿弥陀经》,文略义丰,普透群机。其为利益,穷劫难宣。以故自佛说此法门以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有缘遇者,祈勿错过,则幸甚。
(三编下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二尊遣唤悲意甚深
释迦弥陀,乘大愿轮,兴慈运悲,度脱众生。一则示居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示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
(增广下观无量寿佛经石印流通序)
释迦示居娑婆,殷切发遣,指归西方;弥陀示居净土,以大悲愿力,摄受救度。此二尊一遣一唤之深慈大悲也。幸闻释迦之发遣,弥陀之招唤,自当托质莲台,深归净土也。善导《观经疏》云:“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三)六字名号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
(续编下楹联/弥陀)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六字名号,乃弥陀五劫思惟、兆载苦修所成,具无量光寿,摄依正二报。乃至十方诸佛功德、诸大菩萨功德、一切经咒功德,无一不摄。如经云:“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是故无论有智无智,初学久修,皆当死尽偷心,做真念佛人,至心信乐,一心念佛。上智者深明其义,故易做真念佛人(其智不可及);下愚者安于本分,故亦易做真念佛人(其愚不可及);中间之人,或难穷其理,或不安于分,故多难做真念佛人。非其不能,是不愿也。其真与不真,端在自己是否依教奉行耳。
摘自网络
完
更多精彩文章······
(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kqk.com/bdfnzym/1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