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可以自然地呼吸、吃东西了,否则可能性命难保。”医院病房的老郑(化名),感激地对前来查房的整形外科主任吴溯帆教授、手外科及修复重建外科主任谢庆平教授说。
老郑刚住入病房,那“模样”着实让同病区不少患者吓一跳,见多识广的医生护士也说,到这种“程度”很少见:骇人的紫红诸多疙瘩几乎覆盖住老郑右侧脸及眼睛,并挤压鼻子、嘴巴。专家说,像他这样由“胎记“爆长成如此大的瘤,约为普通人的十万分之一。7月下旬,该院多学科合作成功为老郑实施“换脸”手术。
胆子大的可以点击大图观看哦..
养“记”为患,大瘤往“死”里逼一侧脸长满红疙瘩的老郑今年60岁,家住杭州周边市县农村。一出生他右面部就长有一大块红胎记,时常引来周围邻居异样的目光,切切私语。
从记事的那天起,他就知道自己跟别人不太一样。上学时,同学指着他脸喊他“红脸”,让他难受、自卑,因此经常不愿意去上学,家人则强压难受安慰道:“这是胎记,你天生就是红脸,有什么关系。”这才让他心里好受点。家人及成医院检查治疗,终因经济一般及对治疗缺乏信心作罢。
多年来,老郑右脸上的红胎记一直“相安无事”,仅是脸上一块红色而已。习惯成自然,20多岁的老郑娶妻生女,过着平静的生活。
不知不觉中,老郑觉得脸上的红胎记不安份了,以前几乎与普通皮肤一样平整的那块“红色”慢慢在增厚,然后可怕地渐渐隆起。尤其近0年,隆起的胎记,加速疯长,长出一些难看的肉疙瘩,导致他面目全非,渐显“狰狞”,这让他又一次陷入痛苦与不安中。
小西光听听就觉得好害怕
“他干活都尽量用东西遮住脸”老郑家人说,“他很少去热闹的地方,像商场饭店,有时要买东西都是让家人,或喊周围的邻居帮他带。别人看到他害怕,或像瞅怪物似地死盯着看。”
“不仅是严重影响容貌,对生命都有威胁了。”老郑说。记者在病房看到,老郑右脸上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紫红色肉疙瘩挤挨一起,凸起皮肤最高(厚)处约6公分,不仅挤“没了”右眼(已视物不清),还挤压右鼻腔致塌陷,上嘴唇遭侵犯迅速增生。老郑告诉,上唇增生垂挂下来的“肉帘”,盖住了嘴的大部分,进食变得困难,像肉什么得切成小块,“肉帘”还与嘴经常摩擦,发生溃烂。此外,睡觉只能右侧睡,若往左侧睡,软软的瘤体就会往左垂挂,更严重地覆盖、挤压鼻子,让他喘不过起来。“睡梦中,难保不翻个身就往左睡,那就危险了……”
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换脸”7月中旬,老医院整形外科,被诊断为“右侧头面部巨大血管瘤”。
7月23日,整形外科、手外科及修复重建外科、整形外科、手外科及修复重建外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麻醉科、手术科室全力配合,轮番上阵,经过9个小时的手术,达到了“换脸”既定目标:切除大小瘤体重约克,因创面较大,专家们取患者腹部的一大块皮瓣(连皮带肉及血管)修复创面。
“我们目前仅是实施一期血管瘤切除手术,至少3个月或更长些时间,视其病情再进行二期整形手术,在颜面部做一些整复,整个手术完成以后,以期老郑容貌得到进一步改善。”整形外科吴溯帆教授说。
有的“红胎记”是血管瘤,要及时治“假如老郑早些治,就不会发展成如此‘惨’状,也不需要我们这么多医生聚在一起‘大动干戈’了。”吴溯帆教授提醒,有这样一群宝宝,出生时,或出生不久后,身上会出现一个“红胎记”。这些红色的胎记,有一部分为婴幼儿血管瘤。血管瘤大多数在出生后第-4周出现,约30%在出生时就被发现。早期表现为淡红色的斑点或斑痣,常常不被注意。有些血管瘤是需要尽早处理的。否则,不仅影响孩子容貌,还会侵犯到孩子的颅脑和内脏,诱发其他问题。
网络配图
“确实,婴幼儿血管瘤有些能自行消退,但大部分的病人还是会留下痕迹。那些位置隐蔽的、不影响外观的部位(像背部、腹部、臀部等)的小病灶,家长可以静待其变,等待瘤体自行消退。”吴溯帆教授指出,位于脸部等比较显眼部位的血管瘤,还是及时就医比较好。血管瘤出现这样情况则要尽快就医处理:血管瘤快速增殖;大面积血管瘤伴出血、感染或溃疡;影响患者生命机能,如影响进食、呼吸、吞咽、听力、视力、排泄或运动功能等;病变侵犯面部重要结构,如眼睑、鼻、唇、耳郭等。
因此,家人要经常观察孩子血管瘤的变化情况,最好能有拍照记录。拍照时,尽可能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并在病灶旁放置一把尺子。拍照的目的,主要是观察瘤体的大小、色泽、凸度、表面张力等的变化。
吴溯帆教授介绍,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等,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主流和新的方向,医生会根据每个病人的病变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小西看着好怕怕...
家长们记住啦!
如果孩子有类似“胎记”,
需要及早治疗哦!
点大拇指希望郑大伯早日康复!
西湖之声记者夏天
值班编辑:来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