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交古人对雾霾的认识

导读雾霾,又见雾霾!时至秋分,一层秋雨一层凉,重雾后,三日必雨,人们畏防雾霾,却不知天地万物皆有成因,其实雾霾古亦有之,它与自然有关,更与“人事”有关,个中缘由,值得反思,附有治疗雾霾辨证论治,可供学习。

天地不交:古人对雾霾的认识

古人如何看雾霾

雾霾其实古已有之。不过,那时候就叫“雾”,不叫“雾霾”。而且,古人认识雾霾,是站在天地阴阳的高度,不像今人是从微观的角度看。《尔雅》和《礼记》,作为儒家的“十三经”之一,给我们提供了经典的解释:

《尔雅》说:“地气发,天气不应,曰雾。”

《礼记》则说:“阴阳之气……乱则雾。”

一般来说,春夏二季,天地阴阳之气能很好相交,所以,春生夏长,大地上一片欣欣向荣。这时候雾气很少,即使有,也是薄薄的。到了秋冬,尤其到了冬天,天地之气就不交了,所以小雪的第三候叫做“闭塞成冬”,意思就是天地之气完全不交,天地间处于一种闭塞的状态,完全进入冬季。在自然条件下,秋冬季节的雾就要多一些。因为天地不交,所以地气发,天气不应,于是有了雾。

我们今天则认为:“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其实,这个解释仍然没有越出古人的范围。

所谓“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也是地气在发。人们大规模地开采煤、石油、天然气,对他们进行加工、燃烧,排放出气体和热量,难道不是在发地气么?这是在狠狠地发地气!所谓“静稳天气”,也就是天地之气不交。地气发出来那么多,天不接纳,不运化,于是聚集在天地之间,成了雾霾。

天地痞塞的时候,阴阳之气乱的,乱则成雾。阴阳之气为什么会乱呢?与自然有关,还与人事有关。

《汉书·元后传》:“元帝崩,太子立,是为孝成帝。尊皇后为皇太后,以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益封五千户。王氏之兴自凤始。又封太后同母弟崇为安成侯,食邑万户。凤庶弟谭等皆赐爵关内侯,食邑。其夏,黄雾四塞终日。天子以问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对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高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这就是有名的“黄雾对”。孝成弟封五个舅舅为侯,这么多人无功受禄,老天都看不过去了,所以夏天起黄雾。这个故事,聊备一说,备考。

天地阴阳之气和,则对人有益,天地阴阳之气不和,甚至乱了,则对人有害。所以,雾霾天,人不宜冒雾出行。《帝王世纪》:“凡重雾,三日必大雨,雨未降,其雾不可冒行也。”大雾,三天以内必须下雨,下雨就相当于中医里的发汗,可以宣透邪气,调和阴阳,雨后雾就散了,人就可以出去了。如果三天之后还不下雨,还是大雾弥漫,那说明,天地之气痞塞得相当厉害了,这对人非常不好。不仅仅是因为吸入pm2.5,伤害肺部,更是因为天地痞塞、阴阳逆乱产生的这个能量场,对人影响非常大。

《艺文类聚》引《谢承后汉书》:

“河南张楷,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时关西人裴优,亦能作三里雾,自以为不如楷,往从学之,楷避不肯见。”

敢情制造雾霾自古就是个张楷为什么不肯见裴优呢?原因是复杂的。裴优以为制造雾霾越多,本事就越大,其实不然,看看我们今天的状况,就明白啦。

扫描上方







































北京白癜风医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白淀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kqk.com/tslf/77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