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健康FUN,作者健康君
健康FUN.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品牌栏目全国健康品牌栏目
46岁的陈先生在去年突然觉得牙有点疼,而且咬东西总感觉没有劲,于是到附近的卫生站看了一下,医生说“没事啊,你只是牙周炎吃点药就好了!”陈先生听后就没把牙齿的事情放在心上。
谁知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牙疼不但没有缓解,而且还越来越难受了,同时发现脖子后面有一大块肿物。一下子他的心就慌了,他赶紧挂了口腔颌面外科的号,谁知医生的检查结果让他感到晴天霹雳。
原来他患的根本不是普通的牙周炎,而是“牙龈癌”!牙疼是因为肿瘤早就把他的上颌骨啃掉了一大块!
到底口腔长肿瘤是怎么一回事?口腔肿瘤应该怎么治疗呢?为什么会诱发呢?“牙疼”是口腔癌的症状吗?来听听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黄志权给大家科普解说。
牙龈也长肿瘤?
牙龈癌属于口腔癌的一种类型,口腔确实也会长肿瘤,比如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颌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唇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黏膜的癌症等。口腔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口腔癌和哪些生活习惯有关?
“槟榔”狂热爱好者?
槟榔碱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为一级致癌物,槟榔内的槟榔碱是导致口腔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若长期咀嚼会引起口腔下黏膜纤维性变,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使得患者的舌部运动障碍以及颊部粘膜的纤维化,以致患者张口困难最终发生口腔癌。在我国,槟榔的危害也得到重视,已有多地陆续禁止广告宣传槟榔。
今年3月份,广州全市媒体、户外广告均已停止发布槟榔广告,广州还加强了槟榔广告的日常监测,从源头上管控槟榔广告的发布活动。
年,国家卫健委在《健康口腔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在有咀嚼槟榔习惯的地区,以长期咀嚼槟榔对口腔健康的危害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口腔健康检查,促进牙周、口腔黏膜病变等疾病早诊早治。”
“烂牙”没及时修复?
龋齿,就是俗称的“烂牙”是一种很常见的口腔疾病,无论什么年龄段都有可能患上。
我们试想一下,当完好的牙齿表面损坏,出现凹凸不平整的表面,当不平整的牙齿摩擦口腔黏膜,会出现什么情况?
它就像是拿一把多齿的锯子切肉,口腔黏膜就无时无刻处于被刮伤的境地,伤口难以愈合。或坏及牙根,牙齿已变成一根尖锐的钉子,牙齿移动,就刺入口腔壁内,造成创伤性口腔黏膜溃疡。
长期固定地刺激口腔中某一个部位,这个部位就很可能演变成口腔癌。所以龋齿、烂牙根一定医院修复。
又烟又酒伤害翻倍?
烟酒伤身人尽皆知,但是如果既抽烟又喝酒,那么这两者对于口腔黏膜的刺激,就像是产生剧烈化学反应似的,形成多倍的能量,尤其是那些喜欢吸“烟屁股”的烟民们,这种“烫嘴”的快感,是诱发口腔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口腔卫生差、缺乏维生素A、长期受到口腔异物刺激(例如质量欠佳的假牙)等的人群,也属于口腔癌高发者。
早期的口腔癌有哪些症状?
除了像开头案例中的陈先生一样,有牙齿松动以及面颈部肿物同时出现的。还有以下症状:
1
长期口腔溃疡
一般情况下,口腔溃疡会在发病后的2周内痊愈,若口腔溃疡长期不愈合,而且没有明显疼痛感,可能就需要留意是否为口腔癌。
2
口腔内出现肿块
在口腔内部比如舌部、牙龈、包括上下颌牙龈、颊部以及上颚部、口底区,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肿块。
3
张口闭口受限
癌细胞可能会侵害张闭口肌肉和下颌关节,从而导致张口闭口受限,若出现此类情况,需要考虑是否为口腔癌。
4
颈部淋巴无故肿大
大部分情况下,口腔癌都会向着附近的颈部淋巴转移,有时候原发病灶很小,甚至症状还不是很明显,但颈部淋巴结会因此产生反应,因此,若发现颈部淋巴无故肿大的现象,需尽早检查口腔。
5
口腔黏膜异常
若发现口腔黏膜颜色变成白、褐或者黑色,且变得粗糙、变厚或呈硬结,出现白斑、红斑等,需要尽早就医,排查是否为癌细胞侵袭。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5种早期症状虽是口腔癌的常见表现,但并不能以此来判断自身患有癌症,因其他疾病也可能会有类似反应,千万别自己吓自己了,为了安心,医院就诊。
专家简介
黄志权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口腔颌面头颈医学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口腔颌面肿瘤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一批)岭南名医和羊城好医生;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20年,擅长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综合治疗,特别是头颈部恶性肿瘤,如舌癌、牙龈癌等口腔癌的根治及缺损的同期修复的手术治疗。每年完成头颈部恶性肿瘤和放射性骨坏死病例切除同期显微游离皮瓣修复等高难度手术百余例,其中近70%为疑难危重病例。在头颈部血管瘤、脉管疾病的综合序列治疗和颌面部微创手术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央高校科研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36篇。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1名。
原标题:《以为是“牙周炎”,谁料是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