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记者陈里予
12月2日,当拿到超声诊断报告的那一刻,今年42岁的患者张女士(化名)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近一年来,一直很担心脾脏里的肿块是个恶性肿瘤,焦虑得睡觉都不踏实。现在终于确诊是个良性的毛病,我终于心定了!”
张女士一贯注重身体健康,每年都会体检。去年常规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脾脏内直径约36mm低回声团块。进一步进行MRI造影检查发现,她的脾脏内可见直径约3.6cm结节样异常信号,增强后呈明显持续渐进强化,考虑脾脏血管瘤。由于患者平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当时的接诊医师让患者密切随访。
脾脏里一直有个不小的肿块,这几乎成了张女士的心病。今年体检,张女士特别要求进行CT检查。结果提示:脾脏占位,较去年明显增大。复查B超时也发现:脾脏内低回声团块较去年明显增大,直径约48mm,向外凸起,似与膈肌分界欠清,考虑恶性可能。
这个肿块竟然可能是个恶性肿瘤?
张女士焦虑极了,几乎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12月2日,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姜立新,希望能够明确肿块性质。姜立新一边安慰她不要过于焦虑,一边行超声检查,发现脾脏内低回声团块,大小约48*37mm,且稍向外凸起。该团块与膈肌虽联系较密切,仔细移动探头可以发现该团块与膈肌是有相对运动的,分界相对较清楚。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肿块上半部分无明显血流信号,而肿块下半部分血流信号较丰富,见一支粗大血管从肿块周边进入肿块内,加之本病例发现脾脏占位一年余却并无不适症状,姜立新认为,考虑良性或交界性肿瘤可能性较大,脉管源性可能性大。
为进一步明确肿块组织来源,姜立新为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团块相比正常脾脏组织呈快速增强,排除血管瘤和错构瘤可能;且达峰后该团块呈均匀高增强,不符合血管肉瘤内常有明显的出血、坏死这一特征,故排除血管肉瘤可能。
为了解除患者的困扰,给这个肿块“验明正身”,姜立新通过对超声造影下的影像进行反复播放,终于发现了一丝可疑之处:
该团块在动脉期隐约可见细小的、窄条状的低增强带,呈现从中间向周围的放射状改变,仔细一看,原来是由于该团块离膈肌比较近,随着病人呼吸胸廓起伏,对脾脏的造影造成了运动伪影的干扰,使得这些极其细小的、窄条状的低增强带受呼吸干扰显示不清。该团块中央的中央瘢痕加上放射状窄条状形成了“轮辐征”样结构。根据这个发现,姜立新认为该团块属于脾脏内血管组织的良性结节样病变,可确诊为“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转化(SANT)”。
据姜立新介绍,SANT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的脾脏非肿瘤性、良性、血管增生性病变,目前对该病的影像资料较少,国内外文献仅以个案报道出现。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大部分无症状,偶有病例出现腹痛症状。而超声图像中的“轮辐征”是该病的一种特异性表现,对明确诊断有很大价值。虽然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血液系统会受到影响,出现贫血、消瘦等情况,而手术是该病唯一根治方法。本月初,患者顺利接受了手术治疗,病理学诊断也验证了此前超声诊断的正确性。患者很快康复出院,重新拥抱健康生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kqk.com/zjjs/1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