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吴孟超上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m.39.net/news/a_9478122.html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医之大者悬壶济世

吴孟超,可谓国之大医

他的气度、胸怀和风骨

令无数人格外印象深刻

读过了吴老的报道

看过了吴老的访谈

可是,你们见过绘本里的吴老吗?

今天,我们就用连环画为你讲述

吴孟超从一名南洋割胶少年

成长为肝脏外科圣手的故事

上?篇

从南洋割胶少年到肝脏外科圣手

年,吴孟超出生于福建闽清县后垄村一个贫困的农家。父亲为了生计,只身下了南洋。又瘦又小的他到了3岁还不会走路。舅舅抓田鸡喂他,慢慢增加营养,才使他站了起来。

他5岁随母亲下南洋去找父亲。7岁开始,每天凌晨1点起床,和父亲一起去橡胶园割胶,割完胶再去上学。这样的日子他过了10年,一把割胶刀玩得飞转。

年,17岁的吴孟超初中毕业。他与七名同学一起,离别家人,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准备投身抗日。不想在昆明遇阻,在校友的安排下,进入因避难迁到昆明的同济中学,后又进同济大学读书。

日本的飞机不断地侵扰,警报声、巨大的爆炸声不断。后来,马来西亚也遭沦陷,他和家人失去联系,一度靠沿街卖报为生,但是他仍然顽强地坚持读书。所幸的是,他与同学吴佩煜相爱,并牵手一生。

后来,他遇到了恩师“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裘法祖曾在德国救出30多个犹太人,在归国的船上,又成功地为一个受伤的同胞做了肝裂伤修补缝合手术。吴孟超被他深深吸引,决心学成以后像他一样干外科,手术要做得像他一样好!

吴孟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却被通知留校做小儿科医生。他强烈地表达自己想去外科的愿望。医务部主任不耐烦了,说道:“也不看看你多高,一米六二的个头,站在手术台上行吗?”

留校是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但吴孟超却转身离去。毕业即失业,他一个人踯躅在上海街头,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贴在街边的一张报纸吸引了他!“主考”郑宝琦看了他的简历,听了他迫切想当外科医生的愿望,当场破格录取了他!吴孟超激动地泪流满面。

年,已经是主治医师的吴孟超请教恩师裘法祖,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老师说:“我国是肝病高发区,但肝脏外科在我国几乎是空白,你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

他开始奔走于各大图书馆,找到一本一个美国人刚刚写出来的《肝脏外科入门》。他如获至宝,拿去给老师看。老师说:“你快点把他翻译成中文吧,让更多中国医生了解肝脏外科!”

他废寝忘食地翻译,半夜饿急了,到街边吃东西,得了严重的细菌性痢疾,高烧、腹泻、脱水,医院传染科。他捎信让吴佩煜把资料拿来,半个月后他出院时,已翻译完厚厚一沓书稿。

年,吴孟超和方之扬翻译的《肝脏外科入门》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吴佩煜捧在手里翻看着,连说:“很不错!”吴孟超说:“当然不错,裘教授从头到尾改了一遍。”

年,正是“大跃进“的年代,各种攻关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医院成立三人小组,吴孟超任组长,决定首先制作出肝脏血管模型,了解清楚肝脏的结构和血管的走向,这是最基础的工作。

三人小组充满激情地开始,却不断重复着失败。年4月,学校广播里传来我国运动员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冠军的消息,举国欢欣。吴孟超突发灵感:做乒乓球的塑料能否做灌注材料呢?

他马上买来乒乓球,剪碎了放入瓶子里,加入丙酮。第2天,乒乓球溶为均匀的黏胶状液体。灌注应该没问题,能否凝固呢?他把瓶子里的液体倒一点在桌上,看着桌上的液体慢慢收敛、凝固。

三人到乒乓球厂买来材料“赛璐珞”,溶化后,在里面加入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分别从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注入,使得肝脏内部纵横交错的粗细血管全部充满。

待凝固后,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又用刻刀一点点镂空,剔除残存的表面组织,使肝脏血管构架清楚呈现出来,一副完整的肝脏标本终于制作出来了!

到年年底,他们共制作肝脏标本个,肝脏固定标本60个。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已经了如指掌、烂熟于心。他发现把肝分成左右两叶的说法不全面。

他写了一篇《中国正常人肝脏内解剖的观察》的论文,赴郑州参加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代表三人小组宣读论文,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新理论。专家们一致认为“五叶四段说”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年,医院迎来了一例肝癌切除手术。患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医院派出最强大的阵容来完成手术:让外科主任郑宝琦亲自主刀,吴孟超为助手。院长也到手术室坐镇。

吴孟医院的重要程度,医院。上午9时,准备工作开始。一切都按照程序进行:消毒、麻醉------气氛有点紧张。郑宝琦站在主刀的位置,吴孟超站在助手的位置。

就在手术开始前的最后一刻,郑宝琦突然把手术刀递到吴孟超手里,手术室里的所有人都愣了。众所周知,一台手术若失败了,年高资深的医生责任最大,名誉也会受到影响;若手术成功,功劳将是吴孟超的。

吴孟超不知所措,与主任交换了一下目光,立刻明白了用意,这是郑主任的一片苦心。那一瞬间,他似乎增加了无比的勇气,与主任互换,站到了主刀位置。

吴孟超握住手术刀,用从“裘式刀法“转化来的“吴氏刀法”,仅仅耗费了三个小时,便完成了手术。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体征,一切正常。成功了!吴孟超激动地看了眼主任,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此后,吴孟超和同事连续做了20例肝叶切除手术,手术都做得很顺利,但有三例病人术后出现肝昏迷,他们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三人小组”发起向“术后肝昏迷“这一难点的攻关。

年春,吴孟超做完手术去洗手,打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脑海里却浮现出肝脏里奔流的鲜血。他下意识地关上水龙头,灵感突现:能不能把血阻拦在肝脏外面,到一定时间打开,在一开一关之间切除肿瘤,减少出血?

他们开始反复试验和对照,发现15分钟开关一次肝脏血流,对肝细胞基本没损伤。用于临床,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5%。吴孟超给这项发明取名为“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

年9月21日,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并第一次邀请国外专家参加。吴孟超的论文《中肝叶切除术》再一次产生震撼的效应,因为突破中肝叶禁区,在当时是世界性的突破。

报刊、电台纷纷报道,荣誉、鲜花纷至沓来。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根据三人小组的事迹写成剧本《向肝脏外科进军》,由郑小秋导演、孙道临解说,让三人各演本人,年制作完成并在全国公映并引起轰动。

一个月后,“文革”开始,影片被封杀。吴孟超被造反派揪了出来,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因为他是马来西亚归侨,“海外关系”是个大问题。多年的科研记录和工作日记都被没收了,三人小组也被勒令解散。

年2月,一名中年男子在搀扶医院。他挺着大肚子见到吴孟超,跪地哀求:”救救我吧!”

这名男子叫陆本海,是个农民,千里迢迢专程从安徽赶来。起初,陆本海肝上长了个瘤,有拳头大小,当地医生检查后发现瘤直径为4厘米,诊断为癌症,认为没救了,当即对家属说:“病人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吧!”

陆本海当时万念俱灰。但两年过去了,他还活得好好的,只是肚子越来越大。医院去检查,大夫做了穿刺,结果出血不止,大夫立即停止穿刺,缝住了伤口。之后这么多年,陆本海成为“孕妇”,被人嘲笑,痛苦万分。

吴孟超接诊后,给陆本海做了仔细检查:肚子很硬,鼓得很大,敲起来“梆梆”响。再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这么大的血管瘤,吴孟超从未见过。

吴孟超查阅国外文献,4厘米以上的血管瘤就被称为“巨大”。美国一家肿瘤研究所遇见最大的血管瘤,也只有25厘米,因怕大出血不敢切除。陆本海的肿瘤直径有60厘米左右,应该算是“超级巨大”了。

吴孟超心里很清楚,如果手术,病人尚有存活的可能,但也可能引起不堪设想的后果。如果不手术,自己当然可以免担名誉损失和手术失败的风险,但病人随时会血管破裂死亡。

当个人名誉与救治病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吴孟超坚定地选择后者。医院更加重视这次手术,成立了9个协作组:指挥、参谋、手术、麻醉、内科、输血、特护、后勤、联络,共40多人配合手术。

8时25分,吴孟超开始手术,一向稳准快的“吴氏刀法”今天慢了。打开患者腹腔,一个巨大的、蓝紫色的肿瘤赫然暴露出来,随着人的呼吸一起一伏,就像一头在笼子里折腾闹够了的野兽,趴在那里喘粗气,真让人不寒而栗。

长达12个小时的手术后,吴孟超主刀成功为陆本海切除了这个巨大肿瘤,同时,他和战友们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据当时测量,肿瘤体积为0.12立方米,重达18千克。迄今为止,它依然是世界之最。这次手术成功后,吴孟超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

从橡胶林里的割胶少年

到游刃肝脏禁区的国医

吴孟超的故事仍在继续

下期我们为您继续讲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kqk.com/zlbdf/142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