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引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674344884858130&wfr=spider&for=pc
滤泡性淋巴瘤是最常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之一,约占B-NHL的8%,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早期(I-II期)患者占比约30%左右,晚期(III-IV期)患者占比约60%-70%,但仅早期滤泡性淋巴瘤存在潜在治愈可能,随着治疗线数的增加,疾病缓解时间逐渐缩短。由于滤泡性淋巴瘤异质性较大,约20%-25%的患者会出现早期进展,这部分患者预后较差,因此滤泡性淋巴瘤仍存在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年7月3日-4日,第三届血液肿瘤精准检测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值此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到中医院周生余教授,就滤泡性淋巴瘤最新诊疗进展进行分享。
滤泡性淋巴瘤预后评价系统的困境
如何判断中高危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早期疾病进展风险,是滤泡性淋巴瘤预后模型一直都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尽管近年来滤泡淋巴瘤治疗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新药,从利妥昔单抗前时代,到利妥昔单抗免疫化疗时代,再到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微环境相关的新药治疗时代,但对于早期疾病进展的预测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评价系统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模型多以临床指标、少量的分子标记为基础构建,受限于建模时对疾病的认知及当时的治疗方案,构建的模型只能在特定的患者群体中适用,在新药层出的时代中,一些模型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如:m7-FLIPI模型无法预测无化疗方案下的患者复发倾向),既无法准确预测早期疾病进展,也无法揭示滤泡性淋巴瘤异质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有必要综合考虑患者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疾病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特点、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案,汇集生物信息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更好地平衡临床需求,建立更加完善的预后评价系统。针对滤泡性淋巴瘤疾病转化的治疗策略优化
滤泡性淋巴瘤的组织学转化也是目前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为应对滤泡性淋巴瘤的疾病转化,需要做到诊断的精准化,同时需要对治疗策略进行优化。诊断的精准化要求临床医生综合影像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微环境检查,对患者进行预后分层。其中影像学可使用PET-CT,分子生物学可使用二代测序技术。治疗策略优化的目标是减少疾病早期进展和组织学转化的发生,临床医生可在免疫化疗的基础上尝试联合新药,如在标准免疫化疗方案基础上联合抗CD20单抗、PI3K抑制剂、EZH2抑制剂、BTK抑制剂等。
新药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应用前景
目前针对滤泡性淋巴瘤的蛋白表达、信号通路异常、和肿瘤微环境等方面均已出现相关新药。包括针对蛋白表达的CD20单抗、双特异性抗体、三特异性抗体等药物;针对信号通路的EZH2抑制剂、PI3K抑制剂、BTK抑制剂等小分子靶向抑制剂;针对免疫微环境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及免疫细胞疗法(CAR-T疗法)等。众多新药、新疗法的出现正在不断改变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策略和治疗格局。对于初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新药、新疗法的出现有望降低一线治疗后的早期疾病进展风险,延长疾病缓解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改善总生存期(OS);对于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新药、新疗法的出现有望丰富联合方案治疗策略,改善生活质量,延长OS。总结
通过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新诊断技术,可提高临床医师对滤泡性淋巴瘤异质性的认识。新药、新疗法的出现正在不断改善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理念,完善治疗方案,为广大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周生余教授
中医院主任医师
卫健委国家新药审评专家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淋巴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国际教育培训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常委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淋巴造血分会常委
戳”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