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药物及生物治疗问题

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外多种因素(如肺炎、脓毒症、严重创伤、吸入)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疾病。在这些损伤因素的作用下,肺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失控,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发生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使大量液体渗出至肺泡和肺泡间质内发生肺水肿。

一、背景

在临床上,ARDS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在成人中,ARDS的发病率约为每年(17.6~64.0)/10万,在重症监护室的发病率更高达10%。目前,ARDS的治疗仍然是以机械通气为基础的支持治疗。

小潮气量通气、呼气末正压(PEEP)、俯卧位通气和神经肌肉阻滞剂在临床试验中被证明对部分ARDS患者有效。尽管如此,目前其住院病死率依然在20%~50%。无法控制的感染和肺外器官衰竭是导致AR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此外,ARDS的幸存者可能并发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和认知缺陷、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神经肌肉疾病,其远期预后仍然不佳。因此,在进一步认识ARDS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寻求更加有效的药物治疗和生物治疗方法,改善ARDS患者的预后,是对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迫切要求和挑战。现就ARDS药物及生物治疗问题进行阐述。

二、ARDS药物治疗问题

ARDS的药物治疗一直是ARDS研究的热点问题。自年Ashbaugh等首次提出ARDS的概念以来,尽管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临床试验,但尚没有药物能明确改善ARDS患者预后。基于对ARDS发病机制的认识,在临床试验中研究的主要药物包括调节炎症反应的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他汀类药物,减轻肺水肿的β2受体激动剂等。

1.激素的常规应用仍存在争议:

炎症反应失控是ARDS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在初始的渗出阶段,肺部病理生理改变以先天性免疫系统驱动的促炎反应为主;在后续的修复阶段,病原体、促炎因子和凋亡的炎症细胞逐渐被清除;在远期阶段,纤维母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可能导致肺纤维化。

激素可以调控全身炎症反应,因而被认为能改善ARDS患者病情和预后,但激素在众多ARDS临床试验中的结果相互矛盾。尽管有一些研究提示其能改善ARDS的预后,但目前对ARDS患者是否应该常规应用激素仍然存在争议。如何在众多病情复杂的ARDS患者中识别出真正能从激素获益的患者,如何选择激素的使用时机和剂量,以及激素是否可以改善ARDS患者的远期预后,是目前临床中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他汀类药物和β2受体激动剂可能有害:

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调节炎症反应,与激素一样可能会改善ARDS预后。β2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加肺泡上皮细胞Na的转运,促进肺泡上皮的修复,从而加速肺水肿的消退,也被认为可以缓解ARDS病情。

尽管他汀类药物和β2受体激动剂在临床前研究中对ARDS有较好疗效,但一些临床研究证实两者对ARDS患者无益甚至可能有害,因此不支持对其进行更大规模临床研究。

3.其他药物尚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

大环内酯、氨溴索、伊洛前列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N-乙酰半胱氨酸、一氧化氮、特利加压素等药物,以及大承气汤、血必净、清肺汤、人参皂苷、大黄等中药,在临床前研究或临床研究中被发现对ARDS患者有益,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离大规模临床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4.药物预防成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kqk.com/rq/128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