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之光丨中国OCT创新俱乐部OCT高阶

北京皮炎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63.html
年9月17日,由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公司雅培主办的“冰城之光——中国OCT创新俱乐部Crossroads-核心课程哈尔滨医院OCT高阶线上沙龙”如期召开,会议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为线上同道展现了一场精彩纷呈、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冠状动脉造影曾被誉为冠状动脉解剖结构衡量的金标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作为具有极高分辨率的斑块监测手段,能在体显示斑块及支架置入后的组织学结构,大大推动了冠心病的病生理研究及诊疗技术的进步。本次会议邀请国内众多冠脉介入领域权威专家,旨在通过OCT指导介入手术示教,探索并引领精准PCI的价值和理念。

本期线上学术活动诚邀哈尔滨医院于波教授担任课程总监,并邀请哈尔滨医院陈涛教授、医院陈文强教授、首都医科医院郭金成教授、医院郭卉教授、哈尔滨医院候静波教授、新疆医院黄定教授、哈尔滨医院贾海波教授、新疆医院李晓梅教授、医院刘斌教授、哈尔滨医院刘慧敏教授、医院刘健教授、新疆医院刘志强教授、新疆医院马依彤教授、马翔教授、医院彭剑教授、医院宋丹教授、汪敏教授、哈尔滨医院徐茂恩教授以及医院鄢华教授担任课程主持,同时医院胡遵教授、医院刘华云教授、医院刘金明教授、医院余松平教授作为分享嘉宾,共同探索OCT指导下精准PCI的价值和理念。(按姓名拼音排序)

开场致辞

冰城之光ONLINE

课程伊始,于波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冰城之光”——中国OCT创新俱乐部OCT高阶线上沙龙活动,通过网络实时直播的方式,为基层医师建立OCT技术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助力OCT医院内的传播和应用,促进广大术者对影像学技术的学习和探讨。如今,随着影像学工具逐步得到术者的认可和理解,以及大量影像学指导PCI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临床开展影像学指导PCI手术的治疗策略将更为完善,手术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影像学技术的开展范围也将更为广泛。今日,有幸与新疆医院、医院、医院等多个医疗团队合作,共同探讨OCT指导PCI的精准介入理念,希望能让所有与会专家都不虚此行。马依彤教授同样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线上课程将帮助全国心血管介入医师得到专业程度高、实操能力强的高质量OCT规范化应用的相关内容,并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心血管介入医师使用OCT指导PCI精准介入的操作水平和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从而为更多患者带来更优化的PCI治疗。随着中国对于影像学介入技术的不断摸索,国内腔内影像学技术的操作水平逐渐步入世界前列。宋丹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国外介入医师的影像学理论和介入操作有大部分会参考国内医师的研究成果,这彰显了中国影像学技术在全球心血管介入领域中的地位,也说明了中国技术在逐步步入国际视野。在为国内影像学技术卓越成就感到欣慰的同时,也非常高兴能够受邀参与本次学术活动,与各地专家互相请教、沟通学术知识,为推动国内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专场一:精准PCI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冰城之光ONLINE

本次会议首个专场以“精准PCI距离我们还有多远”为题,并由于波教授、刘斌教授、宋丹教授、马依彤教授、马翔教授共同主持。以学术讲座、病例分享、手术直播和专家点评的形式,与各位讲者共同探讨OCT对于PCI精准介入的助力及其原理

候静波教授:从EROSION系列研究看ACS个体化治疗策略

明确斑块侵蚀的疾病病理类型对指导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至关重要,候静波教授指出,斑块侵蚀的核心为内皮细胞剥脱与功能紊乱,与斑块破裂有较大区别,其发生机制主要来源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络(NETs)和TF因子,临床中OCT常用于判断斑块类型,区别斑块破裂和斑块侵蚀。一篇年发表于JACC的文献首次建立了斑块侵蚀的OCT定义,并规范了心肌梗死罪犯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流程,解决了在体无法识别斑块侵蚀的科学难题,深化了对ACS发病机制的认识。

在于波教授团队开展的首个前瞻性研究EROSION研究中,证实了非介入策略治疗斑块侵蚀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认为有25%的ACS患者有可能避免支架置入,开创了基于ACS斑块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OCT是目前在体揭示斑块性质的最可靠的成像手段,在体识别ACS发病机制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治疗策略,当罪犯病变为斑块侵蚀且参与管腔狭窄较轻时,避免支架置入或延后支架,改为血栓抽吸+抗栓治疗是可行的方案。大咖观点

马依彤教授:OCT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斑块破裂和斑块侵蚀,EROSION系列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如何使用OCT辨别斑块性质,以及相关治疗策略的制定方面。这无疑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良好的影像学介入理论基础,也为未来PCI治疗策略规划了新的治疗思路。

鄢华教授:本场讲座全面细致地讲解了如何使用OCT进行斑块性质鉴别以及后续治疗策略的制定,国内心血管介入医师对于ACS病理生理机制的探索正处于逐步深入阶段,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将不断有更新的治疗理念出现,并造福广大ACS患者。

刘金明教授:寻根求道——OCT优化的MLD-MAX路径指导PCI病例分享

冰城之光ONLINE

MLD-MAX标准化流程的问世,为规范化开展OCT指导下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标准化流程,使介入治疗更贴近“精准PCI”理念,刘金明教授分享了两例由MLD-MAX路径指导PCI的病例,帮助临床医师深入了解MLD-MAX标准化流程和应用。

第一个病例为34岁男性,入院后诊断为NSTEMI。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决定对右冠脉罪犯血管进行OCT指导下的PCI介入治疗,术中遵循MLD-MAX标准化流程,使用OCT进行指导,并根据OCT检查结果。使用预扩球囊成功扩开血管并释放支架,后经OCT检查发现支架近端有血肿形成,因此再次植入一枚支架。术后OCT结果显示支架贴壁情况良好,顺利结束手术。第二个病例为70岁女性,入院后诊断为UAP,决定前降支近端进行PCI介入处理。术中球囊扩张后行OCT检查,发现有明显斑块生成以及内膜夹层,随后在OCT指导下成功植入支架,术后OCT检查显示支架膨胀良好、整体贴壁良好、无边缘夹层,顺利结束手术。大咖观点

宋丹教授:无法使造影剂充分充盈、获得清晰造影图像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血液动力学较差,血管末端血液不流通。血管迂曲导致导管打折则可以通过更换导管类型、送入导管前先开通血管等措施解决。

鄢华教授:MLD-MAX标准化流程对于OCT指导PCI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处理血管弥漫性病变时,术者应根据OCT检查结果选择更保守的支架长度和落脚点,从而避免患者在支架释放后出现并发症。徐茂恩教授:可通过球囊锚定、增强导丝硬度、增加支架支撑力等方式帮助OCT导管进入迂曲血管;此外,快速回撤OCT导管与可以帮助术者清楚观察到血管病变情况。

手术直播/录播演示

哈尔滨医院手术直播

医院手术直播

第一例手术由候静波教授团队进行。患者为71岁女性,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左前降支处植入支架,数月前入院检查发现支架内血栓,决定再次进行处理。术中通过OCT造影发现血管迂曲严重、血管中多处出现内膜撕裂和夹层,并存在多处钙化病变,前降支根部存在脂质斑块且管腔严重狭窄。在OCT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球囊进行域扩张,并用药物球囊进行预处理,随后在OCT指导下植入一枚支架,支架植入后行后扩张帮助支架充分贴壁。最终OCT评估结果显示,支架膨胀良好、整体贴壁良好、几乎无边缘夹层。第二例手术由蔡建华教授团队进行。患者为48岁男性,年时曾在LAD近中段行PCI支架植入,入院后诊断为LAD近中段原支架内闭塞,RCA中远段动脉粥样硬化。术中在球囊预扩张后行OCT检查发现,OCT导管和导丝在原支架和血管壁之间。遂再行IVUS检查,发现原支架闭塞处存在支架膨胀不全,后经影像学工具反复评估后,认为原支架与血管之间直径足够,遂送入支架于原支架和血管壁之间进行释放,最终得到了理想的预后结果。大咖观点

刘斌教授:通过OCT评估能明确了解早期置入支架处发生病变的形成原因,帮助术者对血管病变处进行充分预处理,对于后续治疗策略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马翔教授:对于原支架内的冠脉闭塞,相较于冠脉造影,OCT评估可以提供给术者大量信息,帮助术者分析支架内闭塞形成原因,进而选择合适的处理策略。专场二:常规PCI手术如何用好影像学检查?

冰城之光ONLINE

由陈文强教授、黄定教授、徐茂恩教授、马翔教授以及彭剑教授主持的第二个专场,聚焦临床病例,通过病例分享和手术直播双重方式,具体探讨如何在常规PCI手术中充分发挥影像学检查优势,为术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影像学支持。

陈文强教授:OCT指导瘤样扩张伴钙化病变PCI1例

OCT对于PCI手术介入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陈文强教授分享了一例OCT指导瘤样扩张伴钙化病变患者的PCI介入手术。该患者为65岁女性,主诉胸痛2个月,入院诊断为NSTEMI-ACS,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近中段钙化病变,对角支90%狭窄伴有明显钙化以及瘤样扩张,左回旋支迂曲严重且近端有90%狭窄合并钙化,右冠近端同样存在90%狭窄合并钙化,决定分期进行PCI介入治疗。

针对LAD的PCI介入术中先送入预扩球囊,后送入OCT导管,评估结果发现血管中瘤样扩张处远段存在斑块破裂,存在环状斑块,钙化远段存在斑块破裂和内膜夹层。采用旋磨术和切割球囊进行预处理后送入2.75mm支架并成功释放,OCT评估显示支架近、远段存在明显夹层,血管瘤样扩张处支架贴壁不良,遂于近、远段再次送入两个支架。术后影像学评估显示支架膨胀良好、无边缘夹层,支架贴壁情况明显好转但瘤样扩张处仍存在部分贴壁问题。

OCT的使用能保证手术以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式顺利进行。术前使用OCT可准确判断血管钙化病变处的弧度、长度和深度,指导后续旋磨术的进行;术中使用OCT能帮助术者决定支架落脚点和支架长度;术后使用OCT可确认是否存在支架贴壁不良或膨胀不全等问题,进行二次处理,避免并发症发生。

手术直播/录播演示

新疆医院手术直播

哈尔滨医院手术直播

专场二的第一例手术直播由马翔教授团队进行。患者为49岁男性,10天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医院冠脉造影提示右冠闭塞,行PTCA术,术后规律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但胸闷不适症状仍未缓解。入院后经冠脉造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存在90%狭窄,遂决定进行PCI介入手术。术中OCT评估结果显示,患者右冠管腔直径大且存在多处脂质、钙化斑块以及血栓,冠脉狭窄处存在大量脂质斑块、斑块破裂合并内膜撕裂。经预扩处理后,送入2.75mm*26mm支架,成功释放后送入3.0mm球囊后扩,手术最终结果非常理想,支架贴壁情况基本良好、膨胀完全。

第二例手术由刘慧敏教授团队进行。患者为55岁男性,2年间持续性心痛,1周前症状加重,入院后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阻塞病变,左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决定对左前降支行PCI手术。术中使用2.0mm预扩球囊进行预扩后行OCT评估,结果显示,血管内有多处严重钙化和内膜撕裂,近中段有多处斑块生成。经切割球囊和2.75mm球囊进行预处理后植入支架,OCT评估显示支架膨胀基本良好,血管内钙化结节处支架也贴壁良好,最终结果非常理想。

大咖观点

彭剑教授:患者血管粗且多处病变则易于术中面临支架尺寸选择和释放后支架贴壁不良问题,OCT能帮助术者尽早发现问题,完善手术策略、缩短手术时长。

陈文强教授:OCT指导下进行球囊预扩和血栓处理后,再送入支架能避免慢血流、无复流等并发症,确保患者血液动力学正常。

刘华云教授:经OCT评估发现血管迂曲严重、多处有钙化结节生成,通过切割球囊和预扩球囊的预处理,有助于后续支架释放时充分膨胀。

专场三:复杂PCI手术中影像学技术的价值在哪里?

冰城之光ONLINE

以“复杂PCI手术中影像学技术的价值在哪里”为主题的专场三于当天下午举行,由陈涛教授、郭金成教授、候静波教授、李晓梅教授以及鄢华教授担任主持;该专场讲解了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应用流程及术中的实际应用技巧,让所有与会专家获益匪浅。

贾海波教授:易损斑块的在体诊断及治疗进展

正确认识斑块并清楚斑块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是治疗ACS患者中的重要理论基础,贾海波教授在专场三中,以临床循证证据为依据,重点讲解易损斑块的鉴别诊断和治疗进展,帮助术者了解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增强自身专业能力。

易损斑块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展迅速、具有血栓形成倾向的不稳定性高危斑块,易发展成为急性心梗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的罪犯病变,目前临床大多数研究(诸如CLIMA研究、PROSPECT研究等)均针对具有薄纤维帽结构特点的易损斑块开展。临床中斑块病理学成分需结合多种腔内影像学综合分析,如何根据易损斑块的特征进行早期诊断及有效干预,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始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中有大量不同腔内影像学技术识别易损斑块的对比研究,均得出了相同的结论,OCT对于帮助术者识别易损斑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腔内影像学检查可以将组织病理学研究中的易损斑块特征可视化。但是,每种影像学都有局限性。所以,将不同的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更加精准地识别易损斑块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如OCT联合IVUS可以更好地描绘易损斑块等。但新技术的提出需要对影像学工具进行进一步开发和研究,从而更好地预测未来急性冠脉事件。

胡遵教授:OCT指导旋磨——病例汇报

OCT可以准确判断钙化的分布及严重程度,对于是否启动旋磨术预处理病变、明确旋磨预处理效果以及评价支架置入即刻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胡遵教授在专场三中带来了两例在OCT指导下进行的旋磨预处理手术案例。

病例一为61岁男性,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左主干开口疑似血栓伴管腔狭窄70%-80%,IVUS提示强反射高衰减病灶,OCT检查结果显示为团块状强回声高衰减影像斑块内无血流斑点。首先根据OCT检查结果选择2.0mm旋磨头13-14万转/min进行反复旋磨,再进行OCT评估旋磨效果,结果满意后采用球囊预扩并成功植入一枚支架,术后结果理想,顺利结束手术。病例二为58岁男性,曾于LAD植入药物支架1枚,入院后诊断为陈旧性前壁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根据冠脉造影显示,原支架内严重闭塞,术中采用预扩球囊和切割球囊行预处理,随后OCT检查结果显示钙化环已被完全扩开,遂考虑送入药物球囊进行进一步治疗,但后续送入的药物涂层球囊全部破裂,经OCT检查发现被扩开的钙化环附近有可见裂开的钙化棘突,遂送入旋磨头反复旋磨打开通路后,成功送入药物球囊进行治疗,顺利完成手术。大咖观点

陈涛教授:OCT能够帮助术者正确评估血管内栓塞成因,避免错误治疗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对于手术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郭金成教授:根据腔内影像学的评估结果是否达到旋磨标准,直接评判栓塞部位的处理方式,若满足旋磨标准则可直接进行旋磨治疗,不需另外进行球囊扩张。

手术直播/录播演示

新疆医院手术直播本专场的手术直播由谢翔教授团队进行。该患者为58岁男性,曾于右冠植入2枚支架。近日患者出现不适,入院后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左主干末端50%局限性狭窄,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回旋支近段弥漫性狭窄;右冠中段局限性狭窄,原支架内90%局限性狭窄+内膜增生,本次手术根据术前冠脉造影结果决对左冠病变部位和原支架内病变进行处理干预。根据术中送入2.0mm预扩球囊和切割球囊进行预处理后,根据OCT评估结果,送入三个长支架从前降支中段延伸至左主干,支架贴壁和支架膨胀情况良好。

大咖观点

鄢华教授:腔内影像学是PCI介入手术的保障措施,不仅可以指导术中使用药物球囊进行预处理,还可以确定是否有钙化结节或棘突,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采用旋磨术或切割球囊。

候静波教授: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的指导有助于药物球囊通过血管病变部位,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为患者带来获益。李晓梅教授:本场手术提示OCT在手术过程中能有效帮助术者判断病变情况、选择支架植入长短,对于保证患者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专场四:影像学技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冠脉病变?

冰城之光ONLINE

整场沙龙的第四专场在郭卉教授、刘健教授、刘志强教授、刘慧敏教授、徐茂恩教授主持下同样异常精彩。在本专场中让线上同道共同感受影像学技术在冠脉介入手术中的无限魅力,领悟影像学技术为冠脉病变再认识中的作用。

余松平教授:OCT精准指导——三支病变合并右冠CTO一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作为冠心病形态学分类上的一种类型,由于其病变累及的血管数目更多,范围更弥漫,从使血运重建术的难度加大,成功率降低。余松平教授带来一例三支病变合并右冠CTO的病例,讲述OCT如何指导冠脉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帮助术者重新认识冠脉病变。该患者为84岁男性,入院后造影提示为三支病变合并右冠CTO,前降支近中段中度狭窄,血管迂曲严重。术中先后使用1.5mm、2.0mm预扩球囊,2.5*6mm切割球囊进行预处理,随后行OCT检查并植入支架,术后进行OCT复查,结果显示支架贴壁、支架膨胀良好。大咖观点

刘慧敏教授:优先处理前降支对于缓解高龄冠脉三支病变患者的胸闷、胸痛症状是十分正确的处理方式。术中OCT和造影的相互配合可以互补优缺,帮助术者决定如何制定对患者最好的治疗策略。

刘健教授:在该病例中通过OCT检查结果可以清晰认识到冠脉三支病变的主要表现特征包括内膜夹层、血栓和斑块形成等,体现了OCT在重度弥漫性病变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手术直播/录播演示医院手术直播哈尔滨医院手术直播哈尔滨医院手术直播第一场手术由刘华云教授团队进行。该患者为60岁,曾于前降支植入1枚支架、回旋支植入2枚支架。入院后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发现前降支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决定在OCT指导下行支架和药物球囊植入。术中经OCT检查发现支架远端存在钙化、内膜增厚,支架近中段钙化严重,对角支处存在再狭窄,对支架内钙化病变部位采用切割球囊处理后送入药物球囊进行处理。第二场手术由徐茂恩教授团队进行。患者入院后经冠脉造影发现患者右冠开口处闭塞并放入3枚支架,手术结果良好;对角支与前降支分叉部位存在80%狭窄,血管细窄、难以确定支架落脚点和尺寸,遂决定在OCT指导下对该罪犯血管进行PCI治疗。术中OCT评估结果显示,前降支中远段存在心肌桥,中段存在狭窄、内膜增厚,与对角支相连的分叉部位钙化严重且有纤维斑块生成。经棘突球囊预处理后成功扩大管腔面积,送入支架并处理分支血管,最终取得理想处理结果。第三场手术由侯静波教授和姚远教授共同进行。患者为65岁男性,入院后检查发现前降支中段弥漫性闭塞、左主干开口狭窄、右冠三叉血管病变,本次手术对右冠病变部位进行干预处理。术中OCT结果显示右冠远端管腔狭窄+多处脂质斑块,分支血管入路处有多处斑块,PDA内同样有多处斑块且严重狭窄。根据评估结果先行预扩张,后植入一枚2.5*18mm支架并使用2.0mm球囊进行后扩,术后影像学结果显示支架近端膨胀不全,遂又于近端植入一枚支架,最终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顺利结束手术。

大咖观点

刘志强教授:对于既往支架内新生内膜的钙化病变,可以采用切割球囊进行预处理;对于支架近端的再狭窄,则需重新植入支架,增加支撑力,以获得更好预后效果。刘健教授:同时面对支架内新生内膜钙化病变+既往钙化病变时,需使用切割球囊、棘突球囊等工具对钙化部位进行充分预处理工作,增加管腔面积,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分支血管入路。郭卉教授:在预处理阶段使用药物球囊可能会造成边支开口的边缘夹层,会增加后续支架置入的风险和难度,通常情况下可以先送入支架打开闭塞血管,再送入球囊处理分支血管病变。总结

冰城之光ONLINE

在线上专家的热烈讨论声中,本次“冰城之光——中国OCT创新俱乐部Crossroads-核心课程哈尔滨医院OCT高阶线上沙龙”线上会议走向尾声。这场由多家临床中心以及多位与会专家共同参与的会议,汇聚了众多精彩学术演示及专题讲座,就临床实战以及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全面探讨。刘健教授在最后总结时表示,OCT于冠脉介入中具有极高指导价值,在帮助术者了解斑块性质、评估多种复杂冠脉病变制定手术策略方面提供了清晰的影像学证据;术中充分运用OCT进行影像学评估,遵循OCT优化PCI标准路径“MLDMAX”,明确器械尺寸、支架落脚点以及病变部位覆盖情况,可使患者获益最大化。希望未来有更多临床术者能通过本系列会议了解OCT指导下PCI精准介入的方式和理念,造福更多患者。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Clinic門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hkqk.com/kfbl/13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